“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展”大“闹”第七届非遗展!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展”大“闹”第七届非遗展!

8月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简称“非遗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落下帷幕。

此次非遗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设有“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4个板块,共有全国各地332名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

除主会场展演活动外,还举办了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演出、“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等分会场活动。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线上直播专场,云游活动,共享精彩。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制茶技艺自成体系,饮茶习俗至今生生不息。由一片茶叶开启一段旅程,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板块,沁人心脾的茶香就是向导。

此次非遗博览会,“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以“和”为核心,该板块围绕40余个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非遗代表性项目,从茶路、制茶、传承3个方面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播,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心灵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讲述了茶作为中国名片,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路3条贸易线,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今天,《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云逛展”!

绿茶制作技艺

绿茶技艺展区。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它主要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的龙井村盛产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优质茶叶,因而名之为“龙井茶”。

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叶栽植和制作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科学炒制等一系列茶叶生产经验,特别是在炒制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其中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

2008年,西湖龙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婺州举岩

婺州举岩产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双龙洞顶一带,因金华在隋唐时期称为“婺州”而得名。婺州举岩的制作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

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由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7道工序组成。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

2008年,婺州举岩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紫笋茶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其名由《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论述得来,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圣陆羽称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

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

2011年,紫笋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是一种烘青绿茶。安吉白茶以白、活、香、鲜、清为特色,其鲜叶、干茶均叶白脉绿,颜色鲜活,茶叶汤色清澈、透亮,鲜味足,香气高而持久。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过程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

2011年,安吉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所产的茶叶品质为尖茶之魁,而茶叶制作技艺首创者又名“魁成”,因而茶叶得名“太平猴魁”。

该制作工艺分采摘、拣尖、摊青、杀青、整形、烘干等六道工序。太平猴魁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每片茶都是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

2008年,太平猴魁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安瓜片

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源于六安茶。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制作达于鼎盛。当时此茶的生产制作主要集中在六安麻埠街一带。

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

2008年,六安瓜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山毛峰

安徽省黄山市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产区。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优良的自然品质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使之逐步成为烘青茶中的佼佼者,对其后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光绪元年(1875),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他凭着多年种、采、制茶的经验,带领家人于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嫩茶芽叶,以“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揉捻)、焙生坯(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等一套技艺精心加工,制成形似雀嘴、汤色清澈、味道沁人心脾的新茶叶。

2008年,黄山毛峰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主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制作技艺成熟而的独特,采用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分级的传统制作工艺,尤其是熟锅中理条的抓条、甩条,再加上三次烘干,使茶叶固有的香气、滋味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了“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特点。

2014年,信阳毛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雨花茶

雨花茶是江苏省南京市特产。它外形圆绿,条索竖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尤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2021年,雨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碧螺春茶

碧螺春制作技艺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碧螺春种植始于两晋南北朝,唐宋两代列为贡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因其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而赐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制作全部采取传统手工技艺,其制作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

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湖北省恩施市特产,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选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

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婺源绿茶

江西省婺源县制茶历史悠久,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之美誉。

婺源绿茶外形紧细圆直,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的特点。杀青、揉捻、炒青、辉锅等工序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2014年,婺源绿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擂茶

赣南客家擂茶是江西省全南县地方传统技艺。赣南客家擂茶起源于汉魏时代,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基本材料有炒花生米、炒芝麻、晒好的茶叶、适量的食盐、糯米等;制作工具有三宝:擂钵、擂棍、捞瓢,通过旋转研磨成糊状物。饮用时将热开水倒入擂钵并搅动,人称“一家煮茶百家香”。

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黑茶制作技艺

黑茶技艺展区。

六堡茶

六堡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特产,六堡茶属黑茶类,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红、浓、陈、醇,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千两茶

湖南省安化县素有“中国茶乡”之称。唐代中期,这里出产的“渠江薄片”茶被列为贡品。宋代熙宁年间,安化置县时,当地的茶已“甲于诸州市”。明代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销往西北和国外,民间因而有黑茶“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清代道光元年(1821),当地茶商为便于运输,将黑茶踩捆成小圆栓形,每支定为100两;同治二年(1863)又增加为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

安化千两茶的制作分黑毛茶制作和精深加工两个阶段,黑毛茶制作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5道工序,精深加工工序则要复杂得多,包括筛分、拼配、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一系列环节,经日晒夜露55天制作成黑茶成品。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茯砖茶

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这是黑茶类中唯一具有发花工艺从而能产生有益菌的一个茶种,系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环节制作而成。

数百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茯砖茶与奶、肉并列,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成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

2008年,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路边茶

南路边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又称“乌茶”“边销茶”“南边茶”“雅茶”“藏茶”等,系采用自然干燥、特殊压制、包装等工序,以手工操作方式制作完成,其生产技艺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特点。

雅安南路边茶主要供应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在藏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黑茶品质优良,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可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成酥油茶,是藏族同胞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

2008年,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赵李桥砖茶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是湖北省赤壁市传统技艺。赵李桥砖茶的前身是羊楼洞砖茶,俗称“洞茶”,由饼茶、帽盒茶发展成青砖茶、米砖茶。赵李桥青砖茶制作技艺主要经过选叶,初制,渥堆发酵、陈化,复制,压制,烘制等多道程序。

赵李桥青砖茶外形为长方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汤色红黄,滋味香浓,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的“川”字牌青砖茶是其典型代表。

2014年,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盛川青砖茶

长盛川湖北青砖茶是传承652年的“湖北老字号”,是以鄂西南山区海拔600—1200m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发酵等几十道工序压制而成的形似砖块的黑茶。成品茶形似青砖,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汤色红黄,滋味香浓,具有生津解渴、清新提神、帮助消化、杀菌止泻等功效。

2021年,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原下关市),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它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2011年,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红茶制作技艺

红茶技艺展区。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是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特产,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

坦洋工夫制茶过程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先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再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

2021年,坦洋工夫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红茶

宁红茶主产区为江西省修水县,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国较早的工夫红茶之一。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和“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

宁红茶属全发酵类中小叶种红茶,制作严谨,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流程十余道工序。

2021年,宁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龙茶制作技艺

铁观音制作技艺展区。

铁观音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制作安溪铁观音,先要以晒青、凉青、摇青等方法控制和调节茶青,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变化,形成“绿叶红镶边”和独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

2008年,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茶制作技艺

花茶制作技艺展区。

张一元茉莉花茶

花茶源于宋、始于明而成于清。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庄均以销售茉莉花茶而著称。清代末年,张昌翼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时采用福建烘青绿茶——春茶为茶坯,初制过程主要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这种深受京城百姓喜爱的花茶风味独特,物美价廉,蕴涵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的市场。

2008年,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裕泰茉莉花茶

始建于1887年的吴裕泰是国内知名的茶叶老字号,一贯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独门窨制技艺,其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培、匀堆装箱九道工序。只采用春茶茶坯,坚持茉莉花“三不采原则”,在拼配中适当增加徽茶茶坯所占比例,并且运用“低温慢烘”等独门技艺,最终形成了吴裕泰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色。

2011年,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技艺

德昂族酸茶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展区。

德昂族酸茶分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为食用,干茶为饮用。一年之中选择春夏两季来制作酸茶。湿茶一般当做菜来食用,干茶则是用来饮用的,其汤色年限浅的呈黄绿色,年限稍深则金黄透亮,十分诱人,年份较深的则呈现出优美的红色。嗅之微酸,喝之轻柔爽口,既有熟茶的柔和,又不失绿茶的清新,回味甘甜,余韵悠长。

2021年,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富春茶点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展区。

江苏省扬州市富春茶社创建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以独创的茶点制作技艺享誉国内。2006年12月,富春茶社被商业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它将花卉、茶艺、点心、菜肴结合在一起,让人在闲静雅致的环境中品赏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

富春“魁龙珠”茶系富春茶社独家创制,它取浙江龙井之味、安徽魁针(太平猴魁绿茶)之色、福建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沏泡,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此茶澄澈清香,醇正绵和,解渴去腻,堪称茶中珍品。

2008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俗

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艺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风,甚至流传到东南亚各地。

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煮水器具)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多个环节组成。

除冲泡独特外,潮州工夫茶艺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乌龙茶为主要茶品。

2008年,茶艺(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油茶习俗

瑶族油茶习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民俗。居住在八桂大地的各族人民,均有"打油茶"的习惯,并因此而诞生出独具风格的油茶文化。

油茶的统—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

2021年,民俗(瑶族油茶习俗)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

“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

2014年,民俗(白族三道茶)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音乐

茶山号子

茶山号子展演。

湖南省辰溪县东与溆浦县接壤,南与中方县毗连,此地现有瑶民近四万人,主要居住在黄溪口瑶乡一带。广泛流传于瑶乡的茶山号子是瑶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歌形式,承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瑶民挖茶山时唱起这种劳动号子,能起到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

当众人挖茶山时,歌手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茶山号子敲打一阵锣鼓,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有时则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茶山号子的旋律具有高亢跌宕、激越悠扬、奔放婉转的特点,其演唱技巧极难掌握。演唱者发音十分奇特,旋律进行一般在高音区,发出的声音连双唢呐也无法压倒,堪称一绝。

茶山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